成都百年名人公馆建筑坊街区在锦门复活
李劼人故居
李劼人(1891-1962),文学大师,他的三部曲小说《死水微澜》、《暴风雨前》和《大波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重大,被文学界称为“东方的福楼拜”。
李劼人故居“菱窠”位于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,因其屋傍“菱角堰塘”而名,《死水微澜》中的故事多发生于当年三河场、天回镇一带。锦门三河老码头是《死水微澜》中的人物“罗歪嘴”,回乡、出门的登船处。
刘文辉公馆
刘文辉(1895—1976),民国第24军军长,陆军上将。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,人称“西康王”。
刘文辉公馆,是民国时期成都官式公馆的代表,在东西文化交汇中,展现着对话包容的民国气度。
巴金故居(慧园)
巴金(1904-2005),文学家、出版家、翻译家,被誉为是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,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。
巴金故居,坐落于成都市正通顺街98号,称为李家院子。巴金在此出生,并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。解放后,巴金故居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。1971年,巴金故居被拆除。
杨遇春故居(宫保府)
杨遇春(1761~1837),清嘉庆时期名将,世称“福将”,其部每战必张黑旗,时称杨家军。辞世后,谥号“忠武”,故又称杨忠武侯。
杨遇春故居宫保府位于崇州南街,是成都宅院建筑的典型代表作。
谢无量公馆
谢无量(1884-1964),名沉,字无量,别署啬庵,四川乐至人。近代著名学者、诗人、书法家,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。建国后,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中央文史馆副馆长。在学术、诗文、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。
谢无量公馆位于成都市四圣祠西街44号,内为川西院落,外筑欧式宅门,东西合璧,是民国院宅的典范。
李家钰公馆
李家钰(1892-1944),字其相,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,国民革命军第47军中将军长。1944年任第36集团军司令,在豫中会战中,壮烈殉国,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。
李家钰公馆位于方池街22号,是栋二层小洋楼,灰色砖墙,红色木头窗框,微微上翘的屋檐都有浓浓的中式特色,圆拱形的大门和拱形石质窗台,则洋溢着西式风情,是民国时期成都最时尚的建筑。
三河玉皇阁
三河场,被称为成都“北城金锁”,是古来入蜀出川的首、末驿站,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始点,是成都商贸的源头。玉皇阁位于承顺桥水陆码头之地。有“出川第一楼”之称,是蜀中客、商接风洗尘之地。
劝业场
劝业场,是清末民初西方工商业文明传入中国时最伟大的思想建筑,天津、青岛、成都等重要城市均有遗存。劝人从商业兴,是时代文明开放的标志,是商业精神的标志。
成都劝业场,位于春熙北路,1907年由劝业道周善培倡议主持修建。为成都市最早的商业大卖场和名流社交场,是成都最早用电灯、自来水的地方,是成都近现代商业的灵魂。
朱自清旧居
朱自清(1898-1948),生于江苏省东海县,现代散文家、诗人、著名教授,其散文名篇《荷塘月色》、《背影》脍炙人口。
抗战期间,朱自清全家从昆明到成都,在位于现锦江区宋公桥街修建公馆。朱自清公馆,是民国成都文人公馆的深度记忆。
白鹿上书院
教堂、书院是清末民初西风渐进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标志,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里程碑,也是东西两种文明从冲突到对话到和谐共生的见证。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对这一文化现象有着生动的描写。
白鹿上书院,又称领报修院。位于彭州市白鹿镇,是一处法式天主教堂,始建于1895年,历时13年竣工,是四川教区培养天主教传教士的神哲学院。
老南门吊脚楼
老南门吊脚楼,建于20世纪20年代,位于染靛街,其楼临水而建,一端紧靠岸体,另一端则依托河滩砌筑的砖柱或石墩支撑悬空而起,遂成为“江上楼,高枕锦江流”的独特景观。老南门吊脚楼是成都茶院文化的建筑标志,是成都人休闲文化神韵的浓缩,老南门吊脚楼现已拆除。
锦华馆
锦华馆位于成都春熙路,修建于1914年,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闻名于世,是蜀绣刺线交易之地,锦华馆由此得名,取繁华似锦之意。
锦华馆将街、坊、院、铺的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,东西合璧,是民国时期成都商业建筑的代表。
老邮局
老邮局是成都近现代信息文明融合入西方的标志建筑。信息改变成都,近现代的信息革命为成都带来了繁荣,带来了时尚,带来了新思想。
老邮局,全称“西川邮政管理局”,成都人亲切地称为老局房,位于成都暑袜街,建成于1937年,由加拿大建筑师莫里逊和叶溶清设计。